2009年11月16日星期一

我看Roland Emmerich的三部曲

几年前,《The Day After Tomorrow》轰动上映时,我曾经参加一份杂志的有奖游戏,问题大致是这么问的: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,你会怎么做?我天马行空的答案,早已忘得一干二净,不过却为我赢得两张首映礼戏票。那时看到灾难当前,只单纯震撼于科技的呈现。直到如今,再看《2012》,种种熟悉的灾难画面又映入眼帘,却已不能再有置身事外之感。

再来一次,我重问自己这个问题:如果2012年真的是世界末日,我会怎么做?...这次,我的答案是哑然。还有三年时间而已,我能做什么?诚如番薯说的,我要立刻去环游世界?好在毁灭前能一览全球死而无憾?立刻辞职?这一切的一切,实在不必等待末日的来临,才突然茅塞顿开地赶紧去做。于是,沉默之后,我知道了自己的答案:既来之,则安之。只要每天踏实地过日子,做回自己,但求无过,就算是对得起‘临终’前的自己了。真正到来的那一刻,希望身边的至亲都在身边一起度过就好。千万别像戏里的人一样,通过电话和至亲话别,甚至只能通过听筒听到亲人朋友最后的哀嚎,那该有多痛。虽然一起...(呸呸呸!) 走向结束,需要更大的勇气...

既然提起了这部电影的情节,有些想法也想顺便说出来。曾在观赏《明天过后》读到一篇电影评语,已忘记是谁写的,内容大概是说导演拍的一系列灾难电影,不多不少总有美国霸权的影子,仿佛这世界没了美国,我们将会国不成国,不断赞颂美国的能干,不愧是典型的好莱坞电影。所以发生灾害的地点永远在美国,先发现问题存在的是美国人;领导全世界该怎么避难、减少伤害的是美国总统;会舍身取仁的是美国人;到后来成功收拾残局的还是美国人。原先我并没有注意这一点,可是看了评语后,自然特别留神,果然三部曲拍下来,处处可见美国最强的歌颂。

所以在《The Independence Day》里,外星人好像sense到美国就是我们的世界警察,母航的激光攻击对象是白宫,而不是紫禁城;《明天过后》的海啸、暴风雪都在北美洲发生,先进如日本只能遭受冰雹无情袭击而束手无策;到了《2012》,十级大地震和火山爆发都在美国加州率先发生。之后的剧情,当然就是看美国人怎么发挥英雄本色拯救世界。

不过随着其他国家的抬头,导演似乎也作了些转变。虽然发布问题根源的仍然是美国人,可是却由印度的科学家提出。帮助人类逃生的诺亚方舟,竟然是由中国人制造。把这种审时度势的势利眼也加入电影内,让我不禁心生厌恶。说白点,某个程度上,我很不屑于导演对美国的情有独钟。总觉得导演这样的拍摄手法像在炫耀美国的厉害,会让我感到美国人的目中无人、霸道自我。也许,导演实际上并无此意,毕竟拍戏而已,那么认真干吗?该是我的主观意识太强烈惹出来的厌恶感。无论如何,每一场的恐怖情景,还是有可能演变成真实在我眼前发生。导演能够让我们预先看到这样的下场,启发我们要好好爱护地球,这样的才华,也算难能可贵了!

有一点,我们不能太计较,终究,这只是一部电影。结局要怎跑,全掌控在导演手上。所以三部电影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结局,就是——穷途未必是末路,绝处也可以逢生。第一部,最简单的了,就是成功消灭外星人,所有地球人安然得救,从此以后又有安宁日子过了,主角一家团聚!第二部,稍微牵强了点,竟然只有北美洲发生严重的灾情,南美洲一带却仍然风和日丽,于是存活者可以过海关再来延续生命,主角一家人又成功团聚。到了第三部,更有被结局骗到的感觉,在全世界都陷入一片蓝海之中,非洲的地层竟然会因大幅度移动而高出好几千尺,于是仍然存活的人们还可以搭乘方舟在非洲重新开始,主角们也一样。原因何在?因为必须要找下台阶,否则结局该怎延伸呢?当然,我不会对这样大团圆结局感到失望,导演无非想把希望送给观众们,也是好的。否则生活就太悲惨了!

只是...当真实的画面到来后,我们,还可以有这样侥幸的待遇吗?还是必须来个全军覆没?认清了自己的担忧后,我慢慢把这感觉沉淀了下来。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,到时害怕死前的挣扎都已方寸大乱。之后?在我们消失了,说不定过了几亿年,我们又会以另个形态重临地球。这样的希望,我们决不可以放弃。

很喜欢《Sailormoon美少女战士》漫画里说的话:
“如果...肉体若也能永远都不消失那就好了...”
“可以...再重生吧!”
消失之后,我们一定要在地球重生,再去认识你我,珍惜彼此。

2 条评论:

  1. 哈哈,嗯,“消失之后,我们一定要在地球重生,再去认识你我,珍惜彼此。”喜欢这句。

    回复删除
  2. 哈哈!谢谢~都是我们的内心话而已。

    韶文

    回复删除